|
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原著台版译名叫作《战火下的小花》,好过现在的译名,Parvana不仅要养家,也要救父,更要与自身命运作斗争...虽然动画与真人电影无可比性,但仍想提一句,这部动画中的女性甚至比诉求类似的《神秘巨星》更勇敢、更写实,也,更悲剧。 |
|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会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每天为自己的小烦恼要死要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世界的另一端每天为“生计”和"家庭团聚"这些我们早已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与命运抗争。@2017BFI伦敦电影节 |
|
你就不能不管吗?
你就不能当没看见吗?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状况吗?
他只是个人啊。 |
|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想知道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
|
今年看到的好片很多,这不算最惊艳的,却是单纯想要推荐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清楚,画面风格浓郁却也明快,讲述社会题材避开沉重也不刻意强调时效性,算是今年心头有重量的一部成年人童话了。所以觉得很庆幸自己在COCO上映前一个礼拜看到了并且推荐这样的作品。 |
|
85/100 “养家之人”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最黑暗绝望的关于穷人的美好愿望的童话,只是那些童话大多以long long time ago开头,让小朋友觉得所有恶是早已逝去的东西。然而“养”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最后揭晓的谜底和它本身一样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
|
一个国家的堕落从男人开始,一个国家的复兴从女人开始。 |
|
二十年后还能否相见,在那片月亮拉起海水的沙滩。(190113影院国语版:讲故事真的像念咒语一样,能给以人勇气和力量。) |
|
画风真美啊,虽然画的是个比末日还残酷的世界 |
|
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
|
不给人活路,女人不能独自上街,需要男人陪同,而且要穿那个罩袍。男人呢,也是谁野蛮无知谁拿枪,谁就说了算。看你不顺眼,就可以给你投进监狱。作为一个群体活成这样,自我设限,真是比很多动物都不如。要是不能够想像超自然力量作为精神支撑,真的很难活下去啊! |
|
“有一天我在街上捡了一个玩具,里面藏有地雷,接着就爆炸了,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
|
我相信动画片的力量,有时候来得比真人版本要震撼,所有的不堪和对世界的控诉,用一种卡通的力量,来给予现实最温柔的一击。 |
|
动画版《乌龟也会飞》,“是雨露养润了鲜花,而绝不是雷鸣… |
|
飞机上看的。特别煽啊,我这种眼窝浅泪点低的稍微一看就感动的不得了,这不连头像都换了。希望安宁真正能降临在阿富汗人民的身上。 |
|
生活不是故事,故事里的苏莱曼得到象王的种子回到故乡;生活中的女孩寻回父亲,故乡已是一片离乱。现实不是动画,动画里母亲被释放追回了先行的女儿,现实里多少骨肉已天人两隔。女孩伪装成男子,炸弹伪装成玩具,宝石井底深不可测,监狱的路征程漫漫,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无价之宝,人也是最廉价的负担。 |
|
看到电影海报伊始,就想到了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以及先知,果不其然,本片有着同样的血脉。双线画风,双线剧情,交相呼应合二为一,从绿色,黄色,蓝色到红色,从森林,海洋,沙漠到陆地。很多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好的导演就是一种风格描绘出万般精彩的世界。 |
|
倘若有人说绿教对人类有任何益处,那他必然是混淆了那些天生高贵坚强却不幸生在绿家但历经荼毒扼杀之后仍然闪光的灵魂。灿烂和荣光归于那些不屈的灵魂以及他们的创造,绿教不配分得任何功劳 |
|
没有所谓的剧烈的冲突,旁观着一切特别平静地发生。生活不是王子公主的童话,只是努力活下去。 |
|
故事讲得很简单但充满着小女孩心中那股炽热的能量,希望在颁奖季上能有优异表现。干掉隔壁某片… |
|
动画的呈现为这个故事加分不少。 |
|
沉重的不忍直视,但却又充满力量……世上总有生活超乎想象的艰难,于此亲情和友爱才更显得弥足珍贵,是活下去的支柱,是仅有的温存……结尾没有设置大团圆而是两场小重逢,冷静克制,是否刻意避免俗套都不重要,因为在那样的世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完全未可知,希望这一家终能团聚…… |
|
还是更喜欢旧大陆的动画,主角没有迪斯尼出品的那种咄咄逼人和多动症,也没有那么多高科技的堆砌,形式质朴,却更能理解宗教氛围的可怕和人性的复杂。故事可以驯服象王,书写可以感动匪帮,虽然天真,老百姓也只能靠这些幻想来纾解自己的悲伤。街头靠遮挡换场,叙事以神话串联,都很棒。 |
|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看这个,一边看一边想到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泪如雨下。 |
|
画面简约清奇,但勾勒的却是最黑暗也无奈的真实。故事简单有力,但编排精致又巧妙。 |
|
女导演,自带的社会人文关怀和爆棚同情心,可惜节奏感欠奉,力度是弱点。 |
|
为塔利班说话的人都有罪。 |
|
这个爱尔兰工作室的每一部动画都让我冷漠脸啊... |
|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
|
故事讲得不是很精致,甚至有点拙,但还是很喜欢,有很打动人的细节。喜欢神话故事跟现实的互文,画风也喜欢,夜里遮过月亮的云,烟尘笼罩的山间升起的太阳,还有时间锈蚀的花。 |
|
非常搞笑,要么你就直接用阿拉伯语配音,阿语腔调的英语配音算什么呢?法国人还是印度人在纽约?这又不是梗,所谓的方便观影更是没必要,缺乏内核只知道截取一段故事来衬托中心实在是很无力。 |
|
在生活的绝境中开出鲜花 |
|
相比凯尔经和海洋之歌我反而更喜欢这部,可能是更有现实主义风格吧。穿插的“故事”非常有卡通沙龙一贯的叙事风格,而掷地有声的“故事”和故事的结尾,都升华了主线。中东对我来说,才是故事的终极来源。 |
|
主题其实还是女权和家庭,战争背景更像是西方世界对当时阿富汗的想象。尤其一开头有些尴尬,展开矛盾的方式很生硬,后来加入了汤姆摩尔擅长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主线融合到一起好一些了。希望下一部能回到神秘温柔的爱尔兰吧... |
|
有用心关注阿富汗人民的疾苦,这点赞。虽然是动画,战火中生活的苦难拍出来了。另外一个小女孩说想看海,两人越好多年后在海边如何相认,让我感慨自己有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运。两条故事线交汇的时候蛮不错,不过为了推进反复出现小女孩在家里讲故事略显生硬。 |
|
帕瓦娜所在的知识分子家庭,教师父亲只有子女可教,作家母亲早已停了写作,花木兰式的被逼无奈,奈何不是偶发事件。历史如此相像,不同时期与国家,都有过那种不可理喻的霸权。看到阿富汗连绵战火下的恐慌与悲惨,没有感觉到当下生活被衬托出的美好,反而是倒吸一口气。哪怕是人间地狱,前两部作品的清爽水灵依然未失,画笔隐掉的苦痛,由底下的慈悲还回来。故事作为艺术而无用,只因未到绝望时,不知心中那盏灯,可以烧得多么灿烂与勇敢。错过那么多回,总算等到大银幕看一遍。四星半,期待《狼行者》。 |
|
当好莱坞的男女身体互换故事都在忙着解决青春期烦恼的时候,这里的女孩子乔装打扮却只是为了去赢取养家糊口的自由。看着齐刷刷的六个制片国家里唯独没有阿富汗自己时,还是会不由得感叹:在盛产最多苦难和故事的国度里,往往也都充斥着沉默的回响。"We are a land whose people are its greatest treasure."愿所有土地皆如是。 |
|
不小心买到了导演访谈场_(:3」∠)_|| 木兰无长兄 stories are all the same |
|
虽然令人鼻酸,虽然是个好尝试,但太浅了。如果无法言明、或者不敢言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那就是只限于在关注苦难本身。在这样的世道里,单纯地关注苦难本身大部分无济于事。18.4.21 @中国电影资料馆 |
|
空洞,形式化。 |
|
真主让你受苦受难,你却依然热爱真主,你已被真主教育成受虐狂。 |
|
这样的好片子我不敢看第二遍😢 |
|
剪短头发乔装成男孩以后,帕瓦娜的世界变得丰富得多,这里鲜明的对比,让我心里感到残忍与悲哀。世界和平,男女平等不知要多久多久才能实现 |
|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想到 塔利班还会卷土重来 真心受不了微博上各种给阿塔洗白的帖子了 全他妈的智障 |
|
阿富汗。众生皆苦。就动画而言延续了一贯的美感,内容却只留于表面了。好题材,可惜过于注重现实和故事的呼应反而辜负了题材本身的潜力。最触动的是描述哥哥的死「有一天我在街上发现了一个玩具,我把它捡了起来,然后它爆炸了。后面的事我就不记得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
|
爱尔兰卡通沙龙的第三部动画长片,不同于[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精美至极的手绘装饰画风,本片以朴素简约的写实画风为主,只在“故事中的故事”中用了相对精细华丽的笔法(还融合了剪纸与刻印版画风格)。不过,对历史传统与民间故事的重视一如既往,说书人这一古老而灵动的职业,在贫苦生活与战乱创痛的夹缝中更显弥足珍贵。帕尔瓦娜口中少年勇斗象王的故事与少女出外寻父与拯救家人的主线交织并行,又在女性友伴的建议下,令早逝的哥哥因替换男主而得以想象性地永远幸福生活下去,最终,现实与幻想打通互联、悠远痛楚以两三句(反复颠倒挪移的)话揭晓的时刻,至为动人。虚构的故事看似孱弱无力,却能承传记忆、慰藉心灵,甚至激励我们撬动沉重困窘的现实。两位坚韧的女孩坐在大漠黄沙中的废弃坦克上拿着海岸照片遥想的场景太美。(8.5/10) |
|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看完眼泪止不住的掉,帕瓦娜可能是我们任何人,真心希望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
|
跟《寻梦》之间大概差了一百个《凯尔经》。 |
|
二十年之后,谁会在果阿的碧蓝海边? |
|
还给塔利班洗啊???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