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年度最讨厌故事,最讨厌角色。。。就应该很少有人能共情吧。。。配角表演出戏,女主也有出戏时刻。。。变屏的意义是什么呢。。。16:9,2.39,4:3不知道在干啥。。。但有几个构图确实不错。。。可以改名叫space changed Lucy into a bitch. |
|
正如波特曼(《黑天鹅》后接到的最复杂的角色,也是表演最成功的一次)的角色体验到的存在危机,这也像是一部失去了重力的电影,但它时常又沉迷于自己的形式中而变得过于沉重,还能如何跟随着主角一起飘游,第三幕一切线索聚拢后倒是挺惊喜地呈现出了类似斯皮尔伯格/艾布拉姆斯式的运动感。 |
|
很多方面都可以和Ad Astra对照着看。尽管一个几乎都在外太空,一个几乎都在地面,主题却都是在讲对某种宏大的执念导致人的异化。尽管是第一次执导长片,Noah Hawley之前在Fargo和Legion中就非常惊艳的视听语言使用已然得心应手。无论是aspect ratio随心所欲的变换,还是频繁的俯拍镜头,以及适时插入的闪回,对女主内心世界的展现实在是太有趣了。自然,波特曼出色的表演也功不可没 |
|
Lucy in the sky? More like Lucy on the ground... 女主从激动人心的太空中回来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角色的确与众不同,只是剧情太杂且无序,有炫技之嫌的拍摄和剪辑显得画蛇添足,配乐一出像拍MV,看不出来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
|
前半和后半基本上是两部电影,既然已经把放逐太空喻作一次将快乐阈值拔升至不可超越高度的嗑药体验,那么女主又为何屡次纠缠在两性和竞争关系里,甚至在最后哭诉职场不公和一切尽失呢。每一个镜头都执行得非常到位,但串联在一起却没有电影感,过于强烈的目的性总是先于感性到达观众,僵硬、直给、封闭的镜语与游移、脱轨、放浪的意图背道而驰,堪称与《大群》一脉相承的音乐录影带/广告片美学(但很喜欢从飞奔逃亡到“三年后”的部分,非常《纸之月》)。 |
|
出乎意料的作品,视听语言惊喜极了,啵啵再次证明了自己仍然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虽然老娘不高产,但是老娘要slay' |
|
第一时间啃得生肉,嗯……娜塔莉的演技我是服的,剧本大概是意识流编剧写的吧,这剧本更适合拍一个短片,20分钟以内,放在诸如<爱,死亡和机器人>或者<黑镜><9号秘事>之类的合集里大概还有看点,本来娜塔莉应该是加分项,现在完全被冗长的剧情拖累了……以及不久前的<双子杀手>和<星际探索>(要不是导演把控住了节奏和演员的个人魅力加持估计也要崩),话说好莱坞各大科幻片编剧今年恰饭很难吗? |
|
I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she wants... |
|
不行 |
|
贵圈真乱。参考影片《爱 Love (2011)》 |
|
诺亚霍利对影像应用的探索,有些梗不关心宇航史书是不懂的,小破站上的负分证明六成以上用户缺乏人文和科学素养。 |
|
Natalie Portman去年Vox Lux之后这种实验形式电影是演够了;真切体会了变屏一时爽,全家火葬 场的技术失败,不同于劳拉·蒙特斯或布达佩斯大饭店幕布式左右切边,本部的比例更改简直如同手机观看视频更改定向的视觉效果,不仅仅4:3、16:9还有几幕2.39:1,大量偷窥式跟拍和剪辑后不合理的画面变形,左右黑屏、臆想/失控状态朦胧的低画质(甚至包括过低的亮度)对观众也是折磨…… |
|
影片实际上有种迷人的,由情绪而非动机主导的逻辑,莫名生发一种治愈感。在人间发生的事件相互间无法形成映照时,创作者把眼光放到了地球外,冲破大气层成为了转折点,在此之前的生活毫无感觉,在此之后的感觉才有了颜色。影片内核还是在讲自由,过有感觉而“活着”的生活,多尝试,多改变。 |
|
视听上很多花样,但是内容太空洞了, |
|
虽然大概也明白这片想要干什么,但是完全拍飞了,对于女性情绪的呈现和对于超越日常的期待完全在各说各话。(说是影后衰三年,娜塔莉这都快十年了,还能不能行了 |
|
谁曾想到这个被Noah Hawley相中的项目竟然是一部剥去科幻外衣,几乎内核实质就是讨论家庭伦理的电影。在这样不完美的导演首秀中,最有兴趣的部分依然是那些在剧集里就乐意采用的“神神叨叨”视效以及对角色心情的投射。而即使有真实事件作为参考,当中Lucy在“地球-太空”之间的穿梭逃避后,到最终回归对生活的不安仍可看作是太空题材的又一种探索。当然,逃不掉的是那些女性在职业和生活中的困境,完美身份下的伪装,婚姻的疲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或许只有逃离到浩瀚宇宙,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谢天谢地我Reese最终没演成这电影,否则预计票房30多万会变成3万。】 |
|
annoyingly stylized |
|
我的天呐,又臭又长。。 |
|
(3.0/10)首先,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构作品,给伴侣戴绿帽子的行为都是很欠的。好久没看到过这么割裂的剧本了,从开头至少看起来很有深度的航天员在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变化到狗血的职场爱情——其实就是怎么出轨,最后又差点变成神经喜剧——只可惜还远远不够。这么起伏的故事都快让人忘记那个无力赋予意义却不肯安分老是变来变去的画幅了。学院、遮幅、宽银幕等等上百年的传统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他们正确,一次就想打破所有规矩,只能显出自己的可恨、可笑,及至可怜了。 |
|
上了次太空就回不到地球了,感情一认真就挨人整了,论一个宇航员的疯掉……神经病《大群》的画幅乱变,科恩兄弟的保龄球致敬,导演Noah Hawley从电影借鉴挪用到美剧的新奇趣怪三板斧,再放回电影里就显得过于幼稚了,还是形式远大于内容的老毛病。强调一下:这不是科幻片,跟科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
|
能理解,也比较喜欢这样一个故事和它的精神内核,剧本没什么大毛病,还有波特曼的演技支撑,配角也无过错,但是怎么就失败了呢……不太懂,只能暂且说是导演的各种操作太刻意了吧,也许剧本也可以更好一点。 |
|
转场镜头很美,又是一个剧情配不上摄像和演技的电影。Lucy的节奏感很奇怪,开头像是一根几百米长的引线不温不火,后半段像引爆了几万响的鞭炮噼里啪啦乱响一气。意识流的非线性叙事和最近的Undone极为相似,Undone明显更符合逻辑、更可控、也更温情,看Lucy如同抱着一颗核弹——也不知它什么时候会爆炸——亿吨的焦灼感 |
|
2020.03.04
拍得蛮精心的,Natalie Portman的演技真是肉眼可见地好,但是这个题材真的很难让观众入戏呀。 |
|
冗长。 |
|
能够理解影片想要表达的情绪,但剧情根本撑不起这些情绪。以及从来没见过这么令人烦躁的变画幅。 |
|
【YVR-IV】一星半。糟糕的院线经历,频繁无缘由的画幅改变让本片支离破碎,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波特曼的味同嚼蜡的表演在技术灾难和故事无趣(后半部分到底想表达什么?)的衬托下居然都显得有些可爱了。 |
|
人类其实本质上都是多巴胺成瘾的动物 当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带来的欣快比不上漫步太空带来的无上刺激的时候 everything just feels dull and everything just starts to derail 就像是每次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第一眼看到停车场上现实生活那种恍惚一样 更何况是宇航员这种需要无比投入的行业 电影里Lucy每每遇到情绪爆发的时候都背诵checklist让自己平静 不得不佩服NP的演技 |
|
TIFF2019.09.13 Natalie贡献了很不错的表演,虽然剧情有点诡异但还是让我觉得是值得看的电影。最近关注到很多跟精神疾病有关的话题,再反过头来想这部电影的细节便觉得异常合理。Lucy是如何逐渐由一名理智的宇航员变得疯癫痴狂,那些心理的变化其实在很多场景里很好的体现了。 |
|
有点霍利近期的大群风格,不过是收敛了后的,较温和的,大篇幅细腻的展现对现实失控的精神世界也类似,还有频繁的画幅转变,角色的自白等,可能是大屏幕的水土不服才凄惨扑街吧。期待霍利的星际迷航4一雪前耻 |
|
120分钟 |
|
因为你已经看过大海了,所以会对平庸的世界和关系感到厌恶和愤怒。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我们对露西有太多的感同身受,因此更加不能容忍电影本身可疑和趋同的标准与视角,似乎让每颗躁动不安 / 不甘现状的心灵恢复平静是唯一的出路,而这才是真正的软刀子杀人。 |
|
pale blue dot。暗淡蓝点。震撼感从何而来,抬头望天,需要多少天空被散射的淡蓝色才能凝聚成太空中望向地球的深蓝星球。作为其中微不足道的个体如何消化那些大幅度超出自我认知的日常经验参照系的信息量? |
|
主题不明,摄影不错,画幅转变太频繁 |
|
看波特曼发疯罢了... |
|
娜塔莉演得不错,拍摄和剪辑也够精分,然而成品就这么流水账似的精分心路历程是几个意思?okay,and…what?PS:这部电影里既没有lucy她女儿也没有lucy她妈,希望大家看电影别玩儿手机了。 |
|
大概知道是想表达啥,就是太无聊了,上了太空就可以牛逼的乱搞了? |
|
啥时候不只用台词说事儿了,那些个花里胡哨的视听技法也就真的有意义了。 |
|
…
画面很美。配乐很有“超级硬盒科幻片”的味道。演技到位。
除了剧情节奏沉闷外…讲真,不知道导演想表述个啥! |
|
太无聊了,中间有段蒙太奇也很雷,出戏那种雷 |
|
所以太空只是一味佐料,实则八点档狗血遇渣男大戏?真的是戏烂了演员再能演也没用啊。 |
|
外内网评价都极低,几乎是怀着冒险的心态看的,看完完全出乎意料啊,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演员、意识流地表达、拍摄手法、配乐都很棒。女主在缺失父母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循规蹈矩就为了出人头地,结果确实达成了外人眼中的成功人生,有美满的家庭,更是成了宇航员去了外太空。而在太空的经历令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多么没有意义,为了找到自我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正像我们第一次听摇滚乐,第一次性高潮,第一次爱,第一次被爱,第一次遇见神,才发现,其实别人告诉我们的人生全是谎言,而幸福和快乐与这些谎言毫无关系啊~
|
|
这是什么真实事件 |
|
阴差阳错看了这部电影。开始看了突然想到dan有出演,也是缘分hhh看的过程中忍不住想到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里面那个大总统去体验全宇宙最恐怖的事:去感受宇宙的宏大,但是大总统非但没被吓破胆反倒欢天喜地233。换句话说超常的体验是会有副作用的,这也是我看过的故事里没有探讨过的问题:当从超常回归平凡生活的时候要如何重新适应。不过这个问题很小众就是了。我觉得观影体验还是蛮不错的,画面拍得很美,配乐有趣,导演在宽幅和视角上动了些心思。女主角事事争第一的性格让我想起上野千鹤子教授说的人还是要彼此扶持着活下去,虽然也不完全适用于这部片。最后她去养蜂了这个设计还是挺有趣的。来标记才发现导演是大群的导演!!怪不得我觉得还不错,因为我就挺喜欢大群的)。 |
|
四星片,给五星拉一下评分好了。豆瓣众众是不是不知道这个片子是有真实原型的?这个不是科幻啊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很真实又很悲剧的故事啊。娜姐演技很在线,画幅转换也很有意思。明明是个很用心拍的片子,评分实在是太低了…… |
|
整部电影洋溢着一种让我着迷的奇特悬疑色彩:宇宙对于人类的致命吸引力会引领人们前进还是自毁?出发的航天器可能分离发射塔,返回的航天器可能会与大气层同归于尽,电影展现出性命的担忧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和眼前壮丽的景致同时存在,带来悲观的思考:目睹了瑰丽壮烈的场景,能否再次忍受平凡琐碎的一生?看过九十分钟就发生一次的日落,是否还会期待日常的晨昏日暮?一直都是冠军,能否忍受错误带来的第二名?但人类感情、多巴胺、皮质醇、催产素,宇宙不在乎。电影的多次变屏很别致,当披头士的同名歌曲响起的时候,情绪恰到好处。喜欢随时出现在的夏日虫鸣和远处的雷声,随时随地出现的自然声是天然的催化剂。催生出人类原始的恐惧,不断提醒我们是多渺小、鲁莽的存在。而人是胆小又愚蠢的原子,不断重复一个精彩的瞬间,并沾沾自喜地复习一生。 |
|
总有一种跑题了且越跑越远的感觉 |
|
连Jon Hamm都没能挽救这部电影。 |
|
剧本写得够笨的,穿帮镜头也不少,画幅转换多余且无意义,估计又是哪个制片高层想出来的蠢主意。 |
|
保龄球明明是跑偏了,转个镜头就全中,低成本 |
|
实在看不下去啊,女主这样演下去,早晚要出问题吧,赶紧改改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