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西方国家不太这样热情的救助政治难民。 |
|
和Chris Marker的使馆游梦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无法想象七十年代的意大利到底有多好啊…南尼莫莱蒂原来拍了部这么工整的历史纪录片,结尾的乐队合奏和本人上镜还是很可爱的。 |
|
1973年9月11日智利政变纪录片,意大利大使馆和智利难民,主要是幸存者的采访和当时的影像片段,记录一段真实的历史。 @2022.7.24 |
|
太煽情了,受不了 受不了 受不了。历史影像里出现5秒钟的GMV真的帅到让我全身炸开………… |
|
导演非常聪明地在影片中段借由与人物的对谈点出自己的立场:not impartial,主动出击对偏颇的质疑。正因如此,影片组织成了极富反差的戏剧情境:受害者正派”从历史中脱身侃侃而谈,“施害者反派”仍陷于历史的泥沼讳莫如深。还是会被这种绝境中近乎虚幻的救世乐园一击必中,完了。 |
|
莫莱蒂的资料型纪录片。 |
|
#Travelling# 第一部电影超售了,第二部则放错片了。幸好最后都无伤大雅。中规中矩的纪录片,艺术上没什么特别,但是很好帮助我理解了上部电影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一个前军人观点和其他人的差别还是挺让人印象深刻。最有意思的还是意大利今天的极右转向,就好像一个轮回。
|
|
无语了 本来就是记录政治的片子啊 评论区里竟然还有人给军政府歌功颂德的... 看不上左派去读我的奋斗啊看纪录片干啥 右派要是问心无愧何必会对一个纪录片这么敏感 |
|
关于难民问题的一个有趣讨论。 |
|
24 MAR 2019 (4-) |
|
几乎完美之作。 |
|
阿连德梦想破碎于轰炸和自杀,皮诺切特问鼎执政。民主是好的制度,只要它是被强者掌握。枪杆子里出政权,空军炸政府大楼。选票只是一个仪式。有趣的是看着受访的当年左翼,恍惚谁在迫害他们,谁在保护他们。主流语境下左翼总是集权的一方。美国的角色少有的邪恶,这次是意大利的大使馆提供庇护。年轻人逃到意大利,从事平凡工作,渐渐脱离激进意识形态,告别革命,某种程度上,皮诺切特也是要实现这个目的。 |
|
7/10 面對邪惡哪能不偏不倚? |
|
有趣的是,导演最后笔锋急转,借他人之口,谈到自己国家近年的人文环境的现状,真的是聪明的。有时候想世界时时刻刻发生的那些大事件,总将会被遗忘,丢失。人类种族之间的斗争永不停息,但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我们都会习惯现状。 |
|
前半部分的圣地亚哥好没劲,又把那些智利老左约出来,老生常态地聊一遍,哪怕好不容易给了点右翼军方声音,同样作为老左的南尼干脆直接说“我可不会客观”;后半部分从意大利使馆到意大利,一下明白了导演绝不会对纪录片“中立客观”的原因,也才让一段不为中国人熟知的历史有了点“国际兴趣”。原来1970年代的意大利,尤其深红的罗马涅艾米利亚,是被智利政治难民当作阿连德未尽梦想的社会主义国度的,在这样历史情绪下长大的南尼莫莱蒂,去智利做访谈,也就不可能中立客观了。虽然忽视不了的事实是:皮诺切特独裁统治后的智利,后来居上,成为经济最稳定、治安最良好的拉美国家。 |
|
影片讲述意大利的智利政治难民的故事,全部由采访和历史片段组成,虽然手法上显得单调些,但是这个主题确是在难民危机下的一个全新视角。莫莱蒂真是悄摸摸搞出个纪录片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应该能有所收获。 |
|
三星半,莫莱蒂半个粉打分一向手松。以采访各方人士而还原出一个1973年智利政变引发的压迫和逃亡的故事,流亡生活在意大利的幸存者们,回忆起往昔,倒是少有控诉,而更多感动,如何逃脱制裁的而前往罗马的过程惊险有趣,一方之言并不足以体现莫莱蒂的“不偏不倚”,当局者和施害者的部分构成了多角度的重构。借回顾历史真相,这是对1973年共产主义盛行的意大利的缅怀,那是一个民主友爱和国际责任共存的国家,一个多数选民支持共产党的可爱时代。 |
|
人类之间无国界无党派的互助真是令人动容。意大利曾是一个理想中的«智利»,如今她为什么变坏了呢,莫莱蒂追问的始终还是当代意大利。 |
|
皮诺切特军事政变期间,左翼人士共产党纷纷逃往意大利政治避难,真是段恐怖的历史,这片可以结合<梦之山脉>一起来看。“70年代的意大利真是个好地方,像是阿连德理想的那种社会,但看现在的意大利,越来越变成了当时的智利“。。。 |
|
我不是中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采访合集 |
|
面对仍在襁褓中的绝对邪恶,你能怎么做呢?虽然那时的“它”可能正向你投来天使般的笑容,但邪恶就是邪恶。 |
|
7.5# 为跨代际创伤而悲 也为消费时代冲淡的朴素人道主义而叹 片子充满流顺之力 莫莱蒂出现的一刻也既精确又犀利 /Dore |
|
真不知道这个群体 |
|
人为什么会宁死不屈,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向这些智利的阿连德主义者致敬。 |
|
关于1973年智利军事政变的纪录片 历史总是比小说故事更魔幻 看着当年被打压的“异见分子”们如今能带着笑意开着玩笑回忆当年被囚禁被虐待的事 而军方的人却是讳莫如深难以自圆其说 不得不感慨没什么比自由的灵魂更难得 ps 查了下维基百科 当年政变果然是美苏冷战美国搅屎棍插手来着 呵呵 |
|
电影的想法不错,执行上略显单薄 |
|
PCI啊……“我到那个小镇上70%都是communiste ,他们都很关心我。”“他问我,智利有什么消息吗,我们能为你们做什么。” |
|
意大利拥抱智利gcd政治难民的历史回顾,实际是怀念过去那个自由民主时代的意大利,莫莱蒂好左。 |
|
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然而还是迟到了……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智利逃到意大利的社会主义者,他回忆躲在意大利大使馆的时光时候说:幸好我那时候只有20岁,并不是说事情因此变得有趣,只是这些事情不会weight on me |
|
“意大利啊,以前好棒好棒的,智利难民都乐意上这来,但是现在啊连智利都不如啦!” |
|
20200527 前半段的东西可能是看得太多,并没有十分惊喜的感觉。倒是从意大利大使馆开始,历史的景别突然变大了。阿连德那流亡的支持者,和意大利的左翼传统发生了连接,然后就是一副国际主义的画面——“我甚至感觉政变发生在意大利”。没有想到这其中居然也有Inti Illimani的Jorge Coulon,也没有想到他和吉安·马里亚·沃隆特,曾经一起出现在那个消失的历史舞台上,为正义振臂一呼。 |
|
#GFF回去说.../ |
|
1973年阿连德政府被政变推翻后,许多智利人的命运遭遇,很多的采访 |
|
很好 |
|
戴爷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 |
|
智利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
|
我不中立。最有趣是那位军官说,当年苏联死了多少人,我们智利政变才死了不到三千。这类比……那应该还可以和法西斯集中营比一比。连下限也没有的某种"螺丝钉"挺可悲。 |
|
个体的视角,不中立 |
|
原来当年的意大利还曾经是智利政治难民的庇护者,翻过两米高的大使馆围墙,就是同志的怀抱 |
|
Moretti自称“绝非中立”,可没有剥夺敌人的表达权。倾听同志,诘问敌人。有失偏颇,不失公允。 |
|
很新颖的一个视角,看不够。想了解更多阿连德和皮诺切特的故事 |
|
仿佛是一个左翼运动悼词,开篇即阿连德聂鲁达就定调了。后面的意大利部分更有意思。 |
|
网盘清理计划,由访谈+影像组成的政治纪录片,整体的感受并不深。 |
|
7分。图像资料+口述历史+多角度采访,还原73年智利军事政变的“一种面目”。 |
|
看过~ |
|
I am not impartial.
其实这才是客观的。
最后出现的乐队里打鼓的男生令人印象深刻。 |
|
在意大利的智利流亡者的访谈。是他们关于过去的回忆,理想斗争牺牲被关押折磨,还有他们悍卫并坚守了45年的信念,人不仅要体面地活着,这很重要,同时也要为他人着想。是同样的信念让当时的意大利大使馆接受他们避难并签发了去意大利的通行证,是同样的信念让意大利人民无私慷慨地帮助这些身无分文的流亡者难民靠劳动开始新生活,并给予他们道义上的声援。喜欢意大利有个圣地亚哥这个译名,那是导演另一层的意在沛公,意大利乃至欧洲曾经是一个与阿连德梦想相似的地方,而如今已经消失了。资料镜头中看到了Quilapayún乐队。 |
|
反革命分子反而能在镜头前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回忆自己的苦痛 想想历史也能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
|
我不是中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