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首映。
九零后指的是一帮现已九十多岁的西南联大学生,和之前的纪录片一以贯之。
怀念巴金二哥的杨苡,好哭的沈从文,边哭边唱松花江上的巫宁坤,人称pure的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的邓稼先,帮同学写作业但很容易被看出来的汪曾祺,只服杨振宁的许渊冲,人何以堪的马识途...
说到轮流教授学制,杨振宁平静地说现在看来不是很好,不太系统,下个镜头就是许渊冲大喊: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课...
最触动的是师生们在战争中一心保持原本正常求学生活的坚持,以及其中难得的从容,皮实和丰沛的生命力。
西南联大成了传奇的丰碑,想想当下,除了神往只有惭愧 |
|
剧集版《西南联大》的微缩和延展,主干人物等均有再现,细节部分有重叠(如巫宁坤含泪唱起《松花江上》、穆旦经历对诗风的影响、闻一多陈寅恪诸师其人其事等);以采访这些年过九旬的当年联大学子为主线,串联起三校合并历史,(与剧集重合),直至延伸到建国后(这是新增部分),重点阐述联大之自由独立精神、勤勉刻苦学风、热血爱国情怀如何在近百年时间凝练下依旧保持本色,并怀揣初心在各行各地发光发热,无愧于终生铭记的联大学号。
许渊冲各种吐槽太可爱,他和杨振宁作为文理科代表,对彼时大一文学课几位老师分期执教的看法既有趣,也侧证离乱弦歌中百花齐放的治学态度。杨苡先生的少女心真美好啊,100岁又何妨!
这种高洁与自持、严谨与浪漫并存的学术氛围,堪为再难遇见的巅峰,这是一代人未绝的《未央歌》。这个时代需要这样清洁的精神。 |
|
历史、风景和人物,片名《九零后》一语双关,既是他们的年龄也是他们的青春~ |
|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其余者,也基本上是各界翘楚。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学业不佳”的汪曾祺、“少女心”满满的杨苡,等等。而“命运坎坷、炼狱重生”的穆旦(查良铮)、“为国捐躯、自我救赎”的缪宏,又让我们嘘唏不已。在片尾字幕中,我们看到有三位“九零后”已经离开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抢救性拍摄的纪录片,若再晚几年,我们恐怕难以看到如此鲜活的“九零后”群体了。这届“九零后”也让存续不足九年的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永恒的丰碑。影片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延续和补充,以“个人视角”再现了西南联大的独特与丰盈。 |
|
很理解这部纪录片在形式上追求年轻化的努力,但镜头里的那一代人直到九十多岁依然年轻啊。 |
|
很多画面都是从纪录片《西南联大》直接用上,连回忆录旁白也几乎一样的实在没什么新鲜感,而且作为纪录片而言故事线实在捋得太差了,人都没出来几个就开始各种MV式煽情,敬佩的是这群人和西南联大本身而不是片子。 |
|
这部电影注定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坐标!因缘际会,从5月9日到28日,我一路跟随导演徐蓓跨过祖国大地的13个城市,参与了44场路演放映,覆盖了8000+观众,仅城际交通就多达17761.5公里!前有西南联大湘滇黔步行团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如今我和导演徐蓓也在践行前辈精神,完成了我们自己电影路演的万里长征!我们从魔都上海出发一路经过了杭州、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武汉、西安、成都、南京、重庆、长沙、昆明,光帝都北京就往返了四次!同时遍访了北大、清华、南开、复旦、上交、武大、南大等十几所知名学府。所谓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我想这半个月以来,我们也算做到了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吧!这一路走过来,片中杨振宁写的关于邓稼先pure的结尾虽然看了几十遍,但每次依然都会头皮发麻,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pure的灵魂! |
|
做作的日记复读,小清新的弦乐。前面是浪漫主义的回忆,后面又变成政宣片。那么,学术自由,民主精神,又在哪呢? |
|
為名校拍傳記片的風氣好像始自《無問西東》,但從《掬水月在手》開始,國產紀錄片/傳記片的美學終於在畫面和形式上回歸了傳統,在懷舊中映照當下。看的過程一直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很可愛,也很真實:比如沈從文的愛哭,鄧嫁先綽號pure的來源,楊振寧和同學在樹蔭下背《吊古戰場》文時的豪氣,楊苡年輕時離家出走的勇敢及年老後的淡然自處,許淵沖戀愛時候的小心翼翼,謬弘的“大義滅親”與以身殉國⋯⋯出了影院,反思自身,總覺得時代很和平,但是那些前輩身上的閃光點好像在一點點消失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願盡我餘生可以做到前輩們的千分之一,做一個“有用”的人。 |
|
很意外!非常好!全片的叙事架构靠的是三只脚,一个是当事人的访谈叙述,第二个是文献(图片、影像、回忆录),第三个是插图;音乐也用的很贴切,情绪节奏起伏变化把控的相当成熟,观赏效果非常棒!推荐给大家! |
|
准确来讲比较像一部校史科教片,以史料搜集+采访为主。这片跟《掬水月在手》类似,都是拍摄对象的人格魅力远高于纪录片创作技法。那种求知学子的才华之美,从容豁达的大家风范,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各怀其志的报国激情...旁白也基本选自书信、文学作品,辅以老照片、现代空镜、简单动画等。清北学霸也会吐槽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会老顽童一样互相揭短,可爱。影片问题就是大概因为有官方校方背书吧,创作者实在是太求稳了,素材面面俱到,缺乏思考,这个地方刚有点要感动,就迅速切到下一个时代下一组人了,像走马观花逛博物馆一样,累。有些地方又有点冗长,完全可以精简掉。这些百岁老人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好?现在还都记得上学时的小事和自己学号,我30岁就已经把大学的事忘差不多了…… |
|
空镜和漫画串场很美,群像做得还不错。毕竟是一群世界级的头脑,耄耋之年仍然思维敏捷风度翩翩,几乎是人类衰老后最美的样子了。能在这样的片子里看到巫宁坤,看到一些可以延伸联想的历史细部,还是非常感慨的。 |
|
节奏有点慢,还可以再紧凑一些。旁白很出戏。整部片子比较适合中小学生群体看。 |
|
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会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看。青春真的是有共通点的。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才能无悔于青春。2021.5.4 杭州CGV 点映 |
|
2.5,不痛不痒的口述史,走马观花式忆苦思甜。 |
|
徐蓓导演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三个细节片段:远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巫宁坤先生凌晨两点起床穿上鲜艳的黄色衬衣,等待来自祖国摄制组的采访,讲述西南联大的经历;当罗振诜先生的儿子将摄制组寄去的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放在其枕边后,先生安然离世;以理性示人的杨苡先生在拍摄结束后却留下了眼泪,当徐蓓导演抱住先生的时候,她只说了几个字:It’s just for you。 |
|
讲好中国故事,是致力于文化建设而不是控评,像个营销号一样 |
|
看到演职员表上杨振宁、许渊冲写的是“自己”,这一刻我被触动了。当听到许老骄傲的说“文科是我,理科 杨振宁 诺贝尔,工科王希季,第一个让人造卫星上天的中国人啊!”感觉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了,这一刻,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
|
评分究竟应该是打给纪录片本身,还是打给纪录片里的人? |
|
当我们在怀念西南联大的时候,知道在怀念什么,还是不知道在怀念什么呢!?影像的史料有限,能拍的也不多了,在无数浩如烟海的著作里,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细节更引人入胜。 |
|
电影院一个人看的 致敬 |
|
用心而诚意满满的纪录电影,抢救式的访谈视频、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跟影片叙事融为一体的精彩配乐、精心打磨的动画与史料朗诵,都体现出本片编创团队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温情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敬意。无论是冰山以上影像呈现的历史,还是冰山以下影像省略或隐去不表的过往,都足以让我们反思历史,反思国运,反思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国人的心灵史、人生史及其与家国时代变迁的互动历史。 |
|
各地宣传部助力 某种程度上也算比较用心的献礼片了 |
|
五星给pure的人 |
|
场次安排的不好,深夜23点的场次,纪录片题材看的有点昏昏欲睡,但是做为爱国主义题材来看还算不错 |
|
校友会组织三校在深校友看的首映场。穿透岁月的是爱国和爱真理。长寿是惩罚?活着就是胜利。中文系轮教不太好。这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方式!大家们的可爱。剪辑和音效满分,手绘插入十分优秀,好几个地方看得泫然欲泣。另外还有一点处理得很好,没有深入渲染政治,点到为止,适当留白,心知肚明。吊古战场文,各种书籍日记的引用,其实干货很多。杨苡教授作为着墨最多的女性,气质气度生活方式令人心向往之。如果是这样,岁月再长也可从容度之。 |
|
巫宁坤哽咽战争开始学校去不了了,我的眼泪哗地就下来了。还能听到历经当时风云的长者亲自口述,是幸运。百年前的风骨和气节,那时候知识分子们的纯粹求知和身上不服输的劲,都使得“西南联大”这个特别的大学,永远熠熠闪光。 |
|
在清华校园住过,游过北大,报考过南开,前年在昆明特意去到云南师范大学拜访了一下,西南联大的前世今生也都一一体会过了;无疑它是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存在,从联大走出的很多人不止是很多文理工科门类在中国的奠基人也有称为世界引领者的存在;之前这些人一直是端庄严肃的中老年形象,从许老等几人回忆中也发现年轻人不管哪个时代其实都是一样的,有热血有冲动有理想有迷茫 |
|
可以打6星吗? |
|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开头的情绪营造就足令我噙泪。类似动人的段落还有很多,最火热的青春碰撞上最纯粹的大学理想,时代的氛围、机遇和使命一股脑地降临在这批年轻人身上,然后他们再被命运的浪潮推向不同的方向。许多老人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仍在工作岗位上散发余热。起初不太喜欢动画过场补足叙事的方式,总觉得那是一种技巧上的捉襟见肘,但好在导演没有撰写解说词,而是挑选当事人的回忆文字,把话语权交还给历史,令逝者发声。当然,也要清楚浪漫化的怀想所略过的长夜:巫宁坤的一滴泪里,是穆旦搁下诗笔的数年。八十周年庆典现场,校园里两代“九零后”擦肩而过,这画面令我怅惘,因为我们在大学教育里再找不到应有的激情。 |
|
中興業,需人傑。沒看過的是嚮往,看過以後是慚愧,大大的慚愧。
他們除了是大知識分子的身份外,更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最核心的脊樑與精神。
西南聯大誕生於國難之時,面對國破家亡,日寇入侵,聯合大學用文化的力量支撐這个國家民族最核心的東西。
而現在的年輕人都想“內卷”和“躺平”,感覺自己非常可恥慚愧。 |
|
民国精神永存!后人念之汗颜 |
|
真的太好哭了!
我很喜欢!
pure! |
|
不知导演到底想表达啥,是一段大学岁月呢,是一群人的卓越功勋呢,还是“我和我的时代”呢?感觉全片就是在瞎堆砌。而且导演不是很会讲故事诶,既然已经无法让人在知识上有所增益了,能让人在情感上备受打动也行啊。并无。三星打给制作组全国各地拍摄付出的努力,以及表达对每一位老人的敬重。 |
|
今晚影城 |
|
和去年的《掬水月在手》一样,有非常牛逼的人物和选材,拍的却和屎一样。如果没内容拍,那把空镜拍的牛逼也行啊,空镜拍的是个啥?找点儿逆光,文字说啥对应一下实物就完了?纪录片拍的和献礼专题片一样,专题片也不至于这么糊弄,最起码都会找史料,你这找资料也懒得弄,做一堆动画,把一些不疼不痒的照片拖到非线上做个移动,太业余了,太应付了。这样的片子用文章写出来,不仅能不浪费时间,还能让我们在读的时候自己有联想。 |
|
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 闻一多先生衣冠冢 → 纪念死者,正是为了警惕生者。假如生者不能从死者获得教训,任何纪念将毫无意义。在痛苦中创造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道路。—— 作曲&制作&大提琴:范宗沛,编曲:林海……插曲《当我们年轻时》《迢迢长路去联合大学》《未央歌》……1957年诺贝尔颁奖典礼视频由瑞典电视台提供…“两弹一星”研制资料引自纪录电影《东方巨响》、部分电影片段引自音乐传记片《翠提春晓》…… |
|
特别特别棒,其中许渊冲和杨振宁关于国文轮流教学法的观点生动地体现了文科生和理科生思维模式的差异。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到时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呢?他们改变了一个时代,时代也改变了他们。如今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都以年过九旬,依旧思维清晰孜孜不倦,实在令人感动。放到杨振宁和李政道得到诺奖后大猷师的信让我感动不已。真的很羡慕那些曾经的联大学生,西南联大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秀学府! |
|
影像还是颇保守与力求不出格,全靠被采访者的人格魅力支撑!不过,几位的吐槽还是让人会心一笑!想像杨苡一样,那么老,平静,快乐又独立,能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实,那是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的巅峰时期,真希望有更开放包容的创作来重现当年群星闪耀时,是对中国人永远的激励吧! |
|
昨天晚上趁着手头的锅有个喘气的口还是去华星看了《九零后》,主要错过这一场就没有位置合适的影院放时间合适的场次了。看完以后觉得深度和艺术性都不够,就连访谈也嫌放出来的太少旁白太多,但总体上还是个精致的片子,很多空镜都拍的很美,可能小清新文艺风和主旋律定调的冲突也源于此吧,导演自己明显还是对前者的感觉多一些。总之在影院看看不亏,但不值当百忙之中(。)跑去看,看看知识分子公号发的这篇文就差不多了:https://mp.weixin.qq.com/s/Kjsu-D3KX-qsP1Y7WRz8jQ |
|
求求各位影迷朋友能不能不要再把真实历史事件带来的感动混淆成电影带来的,西南联大的历史诚然令人敬佩和感动,但是这部电影散乱的剪辑没有一条完整的叙事逻辑,以及大段大段游离于电影之外的诗朗诵似的旁白都让我在电影院坐立难安。 |
|
完美的叙事,从容得让我羡慕。唯一不爽之处,是对另一个群体名称的“碰瓷儿”营销,何必呢这样。 |
|
Purest people |
|
制作有些遗憾,旁白实在让人出戏。但是每一个出镜者都值得尊敬。 |
|
巫宁坤出来,我立马想到了他的一滴泪,还有书中那些他回国后经历过的种种。当然本片也没办法展示这些知识分子在1949年的经历。 |
|
格调挺高的,每一块内容都用文学、绘画、音乐、摄影整合起来,把过于喧宾夺主的解说词丢掉了,也把档次不高的历史情境还原等放弃了。 |
|
再看看当下,多么惭愧。 |
|
摄制各方面相当精良的作品,除观赏性而言,还很有文献价值。里面的典故虽大多已知,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基本有介绍,但用纪录片呈现,还是很有魅力。 |
|
过于碎片化,前后逻辑需要再斟酌 |
|
【影院】#大象点映#
啊!西南联大!Pure的人最可爱!
电视痕迹很重,CCTV科教频道既视感。动画加配音的大段穿插令我频频皱眉,特别是那段网游少年音,天呐…导演说是因为17年访谈的内容和体量不足以支撑起整部电影,于是尝试用这样的形式加以补充,同时也承认可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我觉得主要问题不在于配音的形式,而在于选的配音不合适,太字正腔圆太多技巧,和真实可爱的老先生们实在不搭)
PS:出现了三次的《吊古战场文》是杨振宁和邓稼先先生的特殊记忆;许渊冲老先生好可爱哇;大学教育的差别还是得放到各自的时代背景下看,虽然教育的纯粹性今非昔比,但求知求真的精神信仰依然可以习得。杨苡奶奶:“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
徐蓓导演超美超有魅力的!映后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