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跳到令人尴尬…………… |
|
想呈现的内容太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太少。 |
|
观看纪录片是最好的认识自己的方式,尤其是最新一期,第一次在一个纪录片里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我们从生活中、从作品创作中,去寻找认识自己! |
|
空洞装逼的广告,压根儿没主人公们什么事儿。 |
|
刚看五分钟就来打分是因为摄影和旁白,像在看一本会动的小说 |
|
有广告,有温馨,但还是觉得有一层伪装的滤镜。 |
|
愿爱无忧 |
|
棒球场上,投手距离本垒板 46 呎,约等于少年们与梦的距离!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热泪盈眶,不仅仅是因为梦想,更是因为这些大凉山来的小孩的那份真诚与炙热,中国里能有像孙岭峰这样的棒球教练,真的太好了!这部纪录片真的拍得很好! |
|
看了第三集,梁鸿片段最感兴趣,记录生命个体的迁徙和流转。 |
|
这个时代给予我们自由 每个个体都能够发声 |
|
画面很美,剪辑流畅,旁白也有逼格。但是实质内容也太少了,纪录片的形式大于内容。 |
|
“变成一个真正有自驱力的人,更有价值。”片子中孙岭峰教授讲的这番话有启发到我,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孙教授提出了一个更新的观点,那就是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让他成为一个有自驱力的人,让他自己主动去学会“渔”、生存、生活,这样带给别人的帮助才是最大化! |
|
痛仰 |
|
配音好评,画面、色彩也不错。广告也太多了,想表达的也太多了,最主要的是主题也太那啥了…… |
|
很难接受这种形式的纪录片 |
|
好无聊啊 |
|
Colmo的广告太重了,故事太碎了,选题还不错加一星 |
|
尊重每一位被记录的人,可是科长,想想你当初是怎么记录那条狗的状况,换成活生的人就手足无措了么 |
|
街头艺术、流行艺术,打动我们的应该就是它其中蕴含的平民精神,每一个民间艺术家,用属于他们的执着来创造艺术,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
|
背后是中国这个纪录片对潮流文化的解读和概括实在是太精准了:亘古不变的镜子叫“艺术”,它映照着最新最酷的潮流,也反射着最古最老的寄托。一面折射出当代青年的潮流姿态,一面反映着时代精神的个性表达。 |
|
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文学)、舞蹈、戏剧、电影。八大艺术都有代表人物的出现,最后电影是贾樟柯导演。不过感觉有点蜻蜓点水,就好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样,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有点好看,又有点普普通通。 |
|
要干什么 |
|
“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听到“爱要用心”时一下子想到了《小王子》,可能越是在人与人逐渐隔开的时代,越需要爱和善这样的宏大叙事和共性情感。很喜欢第一集那些无声的场景,棒球队女孩笑起来的眼神和结尾处尚未开始配乐的篝火晚会,无言的画面在安静中直击人心。 |
|
一个每集长达25分钟的系列广告……音乐满到让人暴躁,离了升格镜头就不会拍空镜的感觉……贾樟柯这两年真越来越不好看。 |
|
潮流艺术那集超级棒,很有生活气息,而且很接近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不矫饰不内卷,有喜欢的事情可以坚持做,安安心心当一个可社恐可社牛的自由散人。 |
|
有人问朴树怎么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朴老师说:“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如果没有现实落差,其实那个梦想根本不存在。”接受落差,但也继续爱理想。 |
|
在这个纪录片里记录的都是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努力生活的人们,不再是令人向往的社会精英。挖掘的是一些生活细微又闪光的时刻,看完之后我也要好好生活。 |
|
你的感受是真实的吗?即使在一个遥远的山村里面,只要你有手机,有网络,你都可以同时的了解到所有这个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但你对世界的感受就一定是真实的感受吗?哇,看完最新一期,突然细思极恐! |
|
看完桥梁篇,真的觉得贾樟柯导演也太会选角了吧!眼光还是一如既往的独到。特别是盲人影院的那一部分,这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但是我们很少去关注的地方。而盲人影院的目的又是让盲人都能像平常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那么平凡又不平凡。 |
|
贾科长 |
|
期待接下来更新鲜的探索!例如说到棒球队孩子都是来自“大凉山”时, “大凉山”这次词因为此前大量的公益节目与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词语。所以对于这种具有高度符号化的地点和名词,还可以继续挖掘不落窠臼的视角。
|
|
好久没有静下心看完一集纪录片了,就好像很久没有一个机会复盘下最近的生活。在我们生活之外是否还有更多可能性呢?也许这是纪录片的意义,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日复一日的我和其他的可能性生活。 |
|
点到为止 但是广告看得很暴躁 |
|
太浅,感觉没什么实质性内容 |
|
整个纪录片都在灵魂拷问:我是谁啊,和我这个短暂的生命,他的意义在哪儿?其实这句话很有深意,它很启发我。原来人生重要的方向,就是认识我自己。 |
|
因为贾科长点开的,只能说是较为高级的恰饭...一星给《棒!少年》里的小朋友之一(脾气不好那个,闪现过一个镜头),一星给漂亮的空镜和调色。出现在棒球练习场上的冰箱和用身姿和妆容演绎家电的舞者,不知道哪个更出戏... |
|
第6集才看开头就忍不住来写评语了。好爱贾樟柯导演,好爱他的作品。镜头语言很丰富,画面很生动美好,里面的各个角色有血有肉 平凡却也出彩,总体来说不管人还是镜头表达都很有情怀很质朴 很真诚 很简单也很打动人 我好爱!频频共鸣 频频心头一热热泪盈眶,静下来看就能找到新世界 |
|
对传统纪录片形式的一种突破,创新即突破 |
|
是加长版广告啊… |
|
题材太大 |
|
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式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里,不难看出贾导是想突破惯有记录片的形式,以更富有人文关怀的电影视角去记录每个人物的真实故事。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就是他们不聚焦大流量,大话题,大冲突,而是记录一些可能在普世大众中知名度没那么高,但是是在某个领域中有所成就,对自己的生活有态度的人。这种选角,戳中了我的点,这个人文视角不需要仰视,也不做俯视,就是能平视去观看这部片子。就是一下子觉得,贾导还是贾导,不会过多聚焦大人物,更多是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人。虽然内容上稍微有点诗意大于写实,但是总的来说,出发点还是好的。 |
|
… |
|
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我们生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在浪潮里我们是形色各异的渺小个体,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但是不同的道路却通向同一个终点;生活总归平凡,接纳平凡,接纳自己,就是接纳理想的生活 |
|
“我们没有艺术院线,我们没有纪录片观影传统,即使影响力如贾樟柯,依旧杯水车薪。”在媒体评论看过这句话的时候,真的觉得特扎心!那种感觉就好像在社交媒体时代,碎片化的繁杂信息、评论越来越多,被记录和思考的事实却越来愈少,影像越来越密集,却离现场、生活、土地越来越遥远。反复观看第一集「桥梁」、第二集「镜面」,感受到了导演对于时代个体价值反思的重新组合和密集输出。有一种「当一个人的精神隧道打通以后,透视出来就是整个社会。」的感觉。感叹贾樟柯风格的电影以后估计只会越来越少了,真诚希望我们能够把纪录片作为重要的方法去面对真实、完成人生、了解人、表达自己、探索世界、留存历史档案、去沟通和理解、去留住那些无处依附的情感。也真诚希望纪录片这束光芒,终将抵达现实,抵达观众!
|
|
文案故弄玄虚,创作者的访谈支离破碎,音乐品味烂俗 |
|
画面美,文案好 |
|
7分 |
|
每个人都在找事情做,铺开了开始做就很难说放弃就放弃,但goal很多时候就是Dream般不可及吧。也就只能活在当下。对于美国人想对棒球少年做的持悲观怀疑态度,很难做到。广告性短片,飘。 |
|
拍摄 选材 旁白都不错 甚至能看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影子 但是一集二十几分钟三个故事能讲出什么呢?给人感觉像大型宣传片 很空洞 像在打广告 当下饭剧倒是还不错…… |
|
除了痛仰的吸引和木匠的玩具,其他的只能认作这是一部大型连续长篇广告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