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只能造出钢铁侠,中国人却能造出钢的琴。今年看过的最佳国产片,中国式苏联片。张猛的前苏情怀很浓啊,音乐和画画渲染极富感染力,能利用道具设计画面和讲故事,台词从演员嘴里出来后处处流露着真性情的幽默,又不乏淡淡的忧愁。 |
|
《钢的琴》确实算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国产电影,故事、情节、演员、导演、配乐,尤其是场景和色调讨我喜欢。但……节奏控制得并不算好,有些段落有些松散不够集中;笑点有,但总觉缺些什么。评分如此之高,我想……更多的是大家对于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现一部表现不俗的国产电影的一份鼓励。★★★☆ |
|
小時候我的琴譜丟了幾頁,問同學借來一本,我爸熬到很晚照抄了一份重新粘在琴譜里,每一個字都是照著印刷體寫的,而他平時寫字都那麼潦草。這片子還可以更好些的,我喜歡王千源。 |
|
不明白怎么豆瓣评分会这么高!!!是我太庸俗吗?!?! |
|
作为东北工业区长大,工人家庭中的一员,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流泪。砖墙、烟囱、下岗、厂房、硬碰硬、俄罗斯老歌、生锈的车间、失落的包工头、不卑不亢的父亲、埋在机床里的文艺梦,满含情怀,以及底层的、穷途末路似的智慧。一个阶级的倒掉,工厂之子的挽歌。比想象更荒诞的,是他们那个卑微的梦。 |
|
今年首次买票看电影献给《钢的琴》。这是一部有生命的电影,荒诞中存在着真实,疏离感中包含着不愿触及的过往。可能不太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不知能收获多少票房。如果把拍摄根本不会走进院线也不用走进院线的xx献礼片等的资金用在扶植这些导演身上,国产文艺片的未来会好很多
|
|
焦点物:钢琴,视觉母题:工厂。当某些内地导演忙于抢占道德制高点,行使投机之实。我们要庆幸,张猛选择了他所熟悉的人和事,那座充满感情的工厂和城市。哪怕他站在破败的工厂废墟,也比自称站在喜马拉雅山顶的货色要高大,值得我们去尊敬。因为,这才是一个电影人和创作者的尊严 |
|
迄今为止,今年国产影片最佳。平民的悲喜,咱们工人有力量,男人同样有力量。依然是张猛擅长的黑色幽默,还有他的苏联情结。顺带还回忆了一整个工厂时代,里面的情怀是只能亲身体会的。一个给赵本山写小品同时喜欢塔可夫斯基的张猛,献上最混搭的中国式幽默。非常统一的镜语,结尾略过度。 |
|
看了《钢的琴》,觉得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但是这样的片子要是进不了院线,那中国电影是真的没希望了。【电影资料馆】 |
|
刚才看了《钢的琴》,在黑暗中流干了眼泪,原来我会嫉妒山西出了个贾樟柯,现在不嫉妒了,终于也有关于东北的好看的电影了。 |
|
我迟钝!中国原来也能拍出这么不俗的写实电影,难得的是剧本台词毫无废话,实在。王千源简直了,小人物也有大悲悯和情怀呀。真的是错过了支持票房,我有罪 |
|
拍电影这事还是得有点个人情怀,本片从导演技巧(平移镜头加前苏联配乐很“库斯图里卡”)到群戏表演,都将主创的才情发挥到了极致。作为一部记录时代变迁与小人物梦想的杰作,《钢的琴》必将是年度华语十佳之一,尽量去影院支持吧。也希望影院大佬们相信口碑的力量和国内观众的欣赏水平,保证排片。 |
|
作为工人家庭出生的孩子,我看的心酸死了。这爸完全就是我爸,从前他也特别喜欢在家里,一边做菜一边唱苏联歌,拿厂里的零件给我做各种小玩意。现在他老了,我不在身边。真想我爸,内牛满面的想我爸。 |
|
“也就我呗,二了吧唧,你干啥我跟着你干啥。”“你二吗?”“就你看我不二呗~”这是我听过最朴素最真实的爱的表达。 |
|
非常奇特的一部作者电影,而且丝毫不沉闷……导演一定非常喜欢库斯图里卡和黑泽明…… |
|
小人物大梦想,那个钢琴对于父亲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既然婚姻失败、事业无成、养儿无望,那我们就一起来造一架钢琴吧!王千源,我终于记住了你的名字,好好加油! |
|
炒鸡棒,一种残酷的幽默感,每一个镜头调度都用了心,像是废墟里开出的小野花 |
|
看这片子我几乎没笑,没一个场景都好像回到出生之前的某一天,烟囱倒了,放鞭炮,谁给了你尊严,谁再把它剥夺。感谢秦海璐阿姨,我们小时候每个矿每座厂都有那样漂亮、善良、有主见的阿姨;感谢汪公,感谢你给烟囱如此美好的诠释;感谢季哥和快手,在那个世界你们就应该这么diao。《冰山上的来客》 |
|
小菊回来了快手也回来了,来和走都是如此自然。集体有意或者无意识地按手印依然阻止不了烟囱坍塌,也昭示着时代的更迭。小人物的悲欢在没落的东北工业小城里显得微不足道,就像在葬礼上鸣唱欢歌并没人关心。画琴借琴偷琴造琴,一气呵成。最后仪式般钢的琴亮相,不胜唏嘘。东北人感受到见血一般的触动。 |
|
喜欢《耳朵大有福》的该看看《钢的琴》,这导演还是那么喜欢和时代保持着审视的距离,却又那么懂得笑看被遗忘的底层人生,喜欢那种独特的幽默,喜欢那些沉稳而没完没了的镜头平移(包括一次下沉),喜欢动不动就有苏联人在唱,喜欢听话的大狼狗。没想象中那么库斯图里卡。 |
|
不喜欢。笑点太低了。整片乱乱的,我明白他想拍成什么样,但是差远了。配音实在是难以忍受,效果很差,韩国女的还强奸嘴唇。人物虽然也有不少,但太浅了。本来想给三星,但是影院中一些观众哈哈大笑,然后无比厌烦,再加上无数人的热捧,以致让我难以对这个片子有好感。 |
|
@magasa 老师“超级玛丽调度”一出,所有的影评都黯然失色。果然人物只有正面和正侧两个角度,演员调度只有平行和垂直银幕,而且只会走直角。张猛不仅抓住了大国企破落后的气质,而且(更为重要地)抓住了东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行为逻辑。王千源有一种混合了冯巩和葛优的状态。音乐过多。 |
|
第一次带母亲去电影院看过的第一部电影。男主角终于做成了一架钢琴,但还是没有能留住女儿。人生里会有很多事,用力去做,即使没有抵达圆满的结果。就像是片中,工厂那两声巨大的爆破声,两根坍塌的大烟囱。 |
|
导演非常导,演员非常演,编剧非常编。就是将数条小品段子攒在一块儿进行一下粘接。结构散漫又拖戏,一些辅线安排刻意,却语焉不详,未交代清楚便不了了之。最后结尾部分本应是个情感高潮,然而瘫软无力、早泄掉了。几场追赶戏尤其造作,整个片子导演想放入太多东西,以至“太满”,音乐到了聒噪的程度 |
|
秦海璐再一次饰演边缘人,一个工人的女友。她坐在街边撸串、喝啤酒,都让这个困难人士的形象立住了。她和陈桂林吵架的时候,她作出的回应道尽了辛酸和难过。同时她也有女性妖艳的一面,她也可以打扮漂亮;她也有女性坚强的一面,帮助陈桂林想办法,主动借钱给陈桂林。柔情又不失刚毅,精致又兼具朴实。 |
|
对工厂时代的深情祭奠,超现实主义的情境与画面,细节安排独到精心,对黑色幽默的把握恰到好处。4.5星。 |
|
大伙喝完酒一起坐着运猪的车去偷琴,是我最喜欢的场景。 |
|
前面还好,拍到后半部就有点泄劲了,叙事有点散、节奏有点乱,太多不必要的转折跌宕,反而没能形成有效的高潮,结尾欲振乏力,比较可惜。 |
|
1,东北话不是随便顿后韵母就能说的, 2,布景色调优美,年代令人怀念,很强共鸣。3,《幸福时光》豆瓣评分6.6 《新街口》豆瓣评分6.3,我觉得最终这部片子超不过这些。4,王千源演的底层人物,没有窝囊的感觉。 5,能好好唱就别故意唱跑调。黄段子太老了。 6,我可耳止白勺目垂着了 |
|
被进步的时代抛弃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别人付出,实现价值。院线上映版被剪得有些粗糙,但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出色的摄影以及苏联音乐等都已足够使之成为年度迄今最好的华语佳作。烟囱倒塌后桂林一个人在厂房里拉琴,女儿最后坐在了钢琴前,好几场这样的戏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
OK,很光猪六壮士。就是配角没一个出彩的。 |
|
我们都过上了不劳而获的好生活,这是我特别特别难过的地方。 |
|
他们拿走你的产出,然后说:你跟不上时代了。 |
|
这他妈的是歌舞片吗?对底层二逼化文艺化的想象。故事一点意思都没有。怪不得票房不好。女儿说:谁给钢琴就跟谁。作为父亲第一反应不是给她做钢琴,而是给她一个耳光,ok? |
|
不卑不亢,又幸福,又心酸。怀旧歌舞和黑色幽默把这一出人生杯具诠释出了豁达、开朗的味道,结尾不声不响的升起字幕,内心阵阵暖流。虽然才到7月,《钢的琴》也基本可以锁定为2011年华语十佳之一了。 |
|
那个情调美丽忧伤极了,那些属于过去的,那些如今缅怀的,不愧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关键在于一种情怀。★★★★ |
|
不行,我现在对男性视角的自我感动类故事一点也没法共情。秦海璐又美又有才华! |
|
实在对桂林大叔无语,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把空闲花在制造钢琴这种浮于表面的努力上,很少跟女儿进行心灵上的交谈,还拉上一帮讲义气的朋友跟着一起发神经。相比之下小菊则天天陪女儿一起出去玩,给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安慰,女儿会选谁不必说……从桂林摔木板钢琴的那个情节看,他并非一开始就没有胜算 |
|
人到中年下岗,与妻子离婚,甚至还要失去唯一的希望——女儿。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TMD不容易。沉重的话题却用轻松的基调一一带过,满目的辛酸泪都化作嬉笑怒骂。今年迄今以来最好的国产电影,★★★★☆ |
|
东北片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中国大陆类型片,其意义不下于西部片之于美国电影。我是从《白日焰火》才开始注意到这一类型片的,如果回溯的话,根据东北片黑色、罪案、后工业、魔幻、伦理、黑色幽默等元素的特点,可能要追溯到某些罪案纪实类的记录片。 |
|
《钢的琴》《吉的他》《琵的琶》《二的胡》
|
|
借一个为女儿制造钢琴的父爱故事表达了一群人在特定年代生活中的无力感和破碎与疏离。就像那倒塌的烟囱一样,即使拥有太多的怀念和记忆,在你眼看着它坍塌的那一瞬间,你会发现自己在生活面有时候时那么的无力和脆弱。那个爸爸和他的朋友都处在40不惑这样的人生节点上,各种困惑和危机也就接踵而来。 |
|
当《钢的琴》悄悄放映的时候,一切都过去了。一地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2000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这部叫作《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它让那些企图在电影院里逃避现实的人,有了一次突然与当代中国直面相撞的机会。历史常常做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甚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的,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
|
打十年前我迷上电影这什物起,中国电影导演没出来几张带劲的新面孔。呈现中国现象的佳作也不是说没有,但把眼角悲伤又嘴角轻扬的味道拿捏得这么好的仅此一部。《钢的琴》能拿华表奖,是华表奖的光荣。这个时代还能做出个《钢的琴》,说明这个时代还没糟糕透顶。 |
|
据说这部剧和《小时代》同时上映的。然后,完败给了《小时代》。大众真的有审美吗? |
|
3星的水平+1星的鼓励。难得的好剧本和一帮麻麻利利的好演员,情怀也很饱满。但导演这个功能几乎完全缺失,基本是靠平移镜头和固定镜头把演员出色的表演装进画框里就了事了,谈不上任何调度。有些地方剪辑得毫无意图可言。最糟糕的是声音的处理,音乐堆得太多,而且音乐的进和出都很草率。 |
|
如果《钢的琴》有导演剪辑版,或者东京电影节放映的版本,我会再认真的看一次,内地公映的这个版本,剪得有些仓促,导致有些地方略显突兀,有断裂感。质感好,表演好,音乐有情绪,不失所望。 |
|
又是一部“我立意高所以我阳春,我拍得再是难看也白雪”的片儿……既然拍的是下里巴人能不能先把架子放下来,然后把技术给练上去先?PS:这种“老子的愿望就理所当然是女儿的理想“,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各种穷折腾都是伟大的思维模式,我实在接受不了!推荐这片儿的同学请自切腹 |
|
太令人感动的电影,再次感谢纽约AAIFF能在这么大的厅放映,其实我从开头那个熟悉的广电总局的标志开始就入戏了。 |
|
叙事 构图 运镜 布景 配乐 黑色幽默和王千源,真的太喜欢了!
钢的琴是工人阶级硬核的浪漫,更是时代浪潮下最后的挣扎与不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