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躲在主旋律里的“同志”。 |
|
我愿称之为call me by your name之党委书记老孔 |
|
结尾有些啰嗦 且援藏干部工作和西藏宗教文化两条线之间有些割裂和主题不明 要么拍冈仁波齐那样的 要么拍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实际这片根本没提老孔的信仰 搞得像是老孔单纯是个好人然后崇敬甚至有点皈依藏族信仰的感觉 这种塑造不妥 其实降低了原型的精神层次 中国影人的拧巴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不够强 毕竟大多数人因为看见才相信)还有人解读出同性简直无稽之谈 电影没有这方面倾向 但确实没有很好表现两人志同道合的革命友情(还是因为那种拧巴)但这片有原型的 所以把两人解读成动物似的荷尔蒙感情 是一种侮辱和不尊重 现在很多人觉得一定要把人的动物性或阴暗面展现出来才是好的 就是不相信世上极少数人是真能达到神性的 恰恰是这些人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光辉和希望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 但不去赞美肯定还要给找缺点 实在是可笑低级 |
|
电影都这么拍,那肯定是大有希望! |
|
在主旋律电影中算是不错的作品,至少剔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也不强求所谓的民族融合。正如片中老人死前仪式被拒之门外的老孔,对于少数民族政策,远观与陪伴或许是比加入更好的选择。两位导演的配合或许能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新范式,相较于已拍出《横空出世》的陈国星,拉华加是成功的关键,双向的视角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当然,这与近年来藏地新浪潮的崛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我们对于藏地叙事越来越熟悉,不再以异域眼光来看待,一种平等的关系才得以呈现。影片自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某些众所周知的限制让故事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
|
没看之前我以为就是普通的文艺片,观后才发现这是孔繁森先生的故事改编的。刚从西藏回来对景色和人感触很深,特别喜欢每一次久美对老孔说,你不懂的时候。信仰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它带给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理解也是深刻且久远的,不管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的瘟疫羊,还是知道自己的生命要走到尽头拒绝医治的曲珍奶奶,亦或者是那三位偷马贼在寺庙前畏畏缩缩不敢面对自己信仰的表现。不禁回想起在布达拉宫旁边磕长头,手舞足蹈的大叔,还有在大昭寺门前用自己的身体丈量这片土地的男男女女,那片土地是真的很美好,也希望它可以一直美好下去。 |
|
文艺化的主流电影,感觉拉华加表达更强烈,其中也有很多万玛才旦的影子,完成度很高,摄影也很棒。两个男主的互帮互助,似乎是真的能嗑(不是 |
|
#北影节#孔繁森回到西藏和当地藏民衍生的深厚友谊。这么一个主旋律命题作文,藏了诸多机关,不愧是拍出《黑眼睛》的陈国星,拉华加的电影语言也越发成熟。藏族身份是旧贵族,《西藏生死经》壁文,拷问人心的奶奶和羊“他们只是得病了,那是他们的命”。汉藏文华的冲突对垒和被潜移默化,山南经幡,西藏古文化的发源地,莲花生大师建造的桑耶寺,xx时期被迫害致死的活佛根墩群陪谱写的歌词。最主要看到最后你才意识到老孔是孔繁森。宋洋的表演刻画出了一个外来异客的迷茫和渐入,首尾的梦境好似轮回转化。
现场主持人恶搞,让宋洋和金巴玩默契感游戏,他俩同时闭上眼睛,然后喊开,看看会不会一起睁眼。宋洋说,我怕这个游戏把场子搞冷。弱智暖场游戏配合这么严肃的片子,极大讽刺。 |
|
「8.14北影节」 不同文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隔阂,不要一遇到不同形态的文化就马上想着怎么融合,甚至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变对方。
有的办法“在这儿行不通”,钱永远不是万能的。
很不错的藏地电影,金巴不错的,但主创交流环节那位抖音大V的主持挺烂。
万达Prime厅体验超了地质礼堂十条街。 |
|
又名《藏地での禁断の恋》。他无法理解他的信仰,却顺着他的指引窥见了神迹。他无法拥有守候在他左右的名分,却永远记得他为自己拔枪狂奔的身影。共吻割肉的刀刃,互为彼此的救赎,他却只能借游戏握住他的掌心,他也只能把情愫藏匿歌声之中。“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
|
北影节day2|目前为止天坛奖最大的惊喜,拍出过《横空出世》的陈国星导演,这次把中国人熟悉、热爱和敬重的老孔搬上了银幕,并且是用这样一种亲切的视角,甚至为整个同类型电影提供了全新的、极其优秀的范本。如此看来连海报也是暗藏玄机的,极低的视角之下两个骑马的背影,一个凝望,一个远眺;英文片名同样给出线索,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之间深刻友谊的故事,“爱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星空之下,金巴那一首《Danny Boy》也许会成为2022年最动人的银幕瞬间之一。事实证明,宏大高尚的情感确实存在于两个平凡个体之间,就发生在苍茫的藏地高原。崇敬生命,尊重自然,生死、相遇、重逢也许都是定数,“躯体亦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结尾超现实梦境里,连接时间和空间的仍是老孔心中最真切的牵挂。 |
|
还真挺神奇的,一部电影一下补了三个缺。一是主旋律电影可以几乎没有主旋律、轻松跳跃掉社会议题、只关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二是双男主细腻情感互动(无论解读成友情还是爱情)占70%以上篇幅、作为唯一叙事主线的国产院线片;三是藏区电影,也能不走万玛才旦的隐喻符号系统、强表达态度的路线,全程只有平淡如水的生活片段,平到没有丝毫企图心,淡到深处也是一种笃定。 |
|
3.5+ 西藏版CMBYN。 |
|
主旋律代表现代意识和藏族原始信仰的融合有点拧巴,但作为任务片还是好看的,就是有点可惜。 |
|
说真的,若不是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出品方,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部政府支持的主旋律题材电影。电影有两点令我惊奇,一个是作者对于藏地文化的观察视角,一个是对二男主关系的处理。或许是因为藏族导演的存在,影片虽然选择以老孔的外来视角切入藏地文化,但是感受不到对西藏文化居高临下的观察视角和对落后地区的道德审判,而是将藏地视作一种平等的甚至是更高的文明,文化冲突、语言隔阂所带来的笑点也消解了观众与村民之间的陌生感。观影过程中不由得将本片与法国的那部《喜玛拉雅》对藏区的观察横向比较,(还使用了人家的原声音乐)作为外族的观众,电影教会了观众从一个外部但是充满尊重的角度来认识西藏。 |
|
7分
全片讲了一个援藏干部与一个藏民的友谊。
当结尾出现三次进藏,出现阿里,才明白这个干部竟是孔繁森。
没有英雄,只有平常人。
深深感动了我。
|
|
用前一个小时的阅读理解式藏地主旋律,换回后四十分钟说不清道不明的同性私情,这种“交换”的意识如此明确,以至于片尾字幕里的原型事迹都变得有点超脱了宣教意味,“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用“爱抽象的人民”,换无法言说的,对具体人的爱和这爱的注定丧失,换在星空、火光、花海和梦境中的爱人转世和短暂回眸。如果说以上这些依然只是某种解读的牵强附会,那么更加明确的一种表达是,除了结尾多年后提示宋洋醒来的那个只出现了一次的配角之外,全片里所有角色都不说普通话,最高光的一场戏是唱英文歌。回西藏,回到不能用正统叙事方式诉说的情感埋葬的地方。 |
|
一个人包场看完这场特色社会主义浪漫兄弟情~特别是拍手背这场戏,太好嗑了~ |
|
我真的是后知后觉,到最后一刻看到字幕出来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是一部正经的主旋律电影…没有印象中的高大全形象,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没有因为要解决矛盾而估计刻画矛盾,可以用平等的视角看待信仰和文化差异…
可能因为题材,会有一部分取舍,但能平衡到这个程度,也已经非常难得了…
|
|
太平了,真的太平了。人物 情节 调度 剪辑 画面 音乐,全是平的。110分钟的白开水,温吞吞,看完仿佛啥也没看。 |
|
导演和制片人表示我们是正经严肃的主旋律 不要过度联想 |
|
不懂得糌粑的吃法尚可以习得,不懂得生命的敬畏就解决不了难题。不敢对着寺院发誓就是偷窃的证据,不能将瘟羊活埋因为生病是它的命运。在这里有些办法行不通,只有一腔热血还到不了冈仁波齐。开耕仪式后用自己的工资买了种子,水利局前用岗巴羊换来了水坝。抵达圣地有人磕长头,有人推大巴,殊途同归。 |
|
感觉导演把藏汉民族情拍出了《断背山》的味道,荒原上篝火旁二人玩打手背游戏时真的觉得蛮好磕的。一个是旧贵族出身的藏民,一个是根红苗正的援藏干部,这俩身份放一起一股晋江原耽高干文的味。 |
|
不一样的新主流人物传记片。陈国星的深厚导演功底与拉华加的藏族文化视角相结合,使得电影在他者视阈与自述内省间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在讲述汉族和藏族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情感的真挚与美好。宋洋饰演的老孔与金巴饰演的久美之间,不仅仅是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也是超越兄弟的情感。喜欢结尾老孔与小孩骑马的场景,导演解读说小孩是天使,亦真亦假间看到了一种情感的超脱与返璞归真。#大银幕24006 |
|
能掏腰包去捧所谓的叉旋律电影,是因为万玛才旦和拉华加(男主居然叫久美),也因为想知道金巴和宋洋到底碰出了什么瑰色姿彩。烤火那幕,小火曳出了抵达童年深处的星空,也扭出了似有还无的磁场,他让他把手放上来,他给他唱男孩丹尼,唱你走了但我还守在这里,镜头一转,是他九年后现实的重逢,梦境的别离。这电影,本就挣脱了枷锁,要能放开了拍,要多美有多美,要多动人有多动人,对得起西藏的壮丽,对得起人与人之间的一瞬笃定,但是社会主义兄弟情嘛,当然不作数的呀。 |
|
从某一个点开始我突然嗅到一些不一样的气息,然后再看下去就全是homo特有的意义不明的运镜了😂(纯玩梗,no disrespect, the film is legit tho |
|
导演说用《Danny Boy》是张大磊出的主意,那往那个方向解读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还是友谊吧。确实和大部分主旋律相比,是个异类了。 |
|
怎么说呢 这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他者视角介入西藏文化 呈现西藏故事。越是自身缺乏的信 朴实,越愿意把这种情节投射给汉民族外的文化上。另 最后的结语颇有正面人物宣传片的意思了。 还可以看到类型电影 公路片的风格,但是导演把故事讲得过于绵软,试图穿插梦境与民族反而更是典型讲不好故事的一类片子。语言的使用也可以看做一种典型。 水利实际上就是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碰撞。 映后金巴有点帅 有点让我想加颗星 但我忍住了。 |
|
全片手法极好。回西藏,回用得好,譬如来人间,回天上。只有故事,没有问题,好就好在这里——信仰,习俗,现实,生活,只有地儿里的人能说;正对一句到群众中去,又合到一种所行皆因缘。 |
|
人们总叫老孔,看完电影后查看背景资料才后知后觉原来是耳熟能详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宋洋对于孔繁森的入藏神形、坚韧精神、大公无私刻画入微,是有能力和潜力的中青演员。另令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久美这个角色,大个、纯朴、内心世界充盈、善良,同时又与周遭的世界存在一层现实与自我共同造成的隔阂,种种因素使久美充满了矛盾交织又共融的人格魅力,当这个男人在狂野里唱起歌时,夜风都沉醉在了无边的粗粝的温柔里。 |
|
援藏并非如文明世界征服野蛮部落一般一股脑儿强迫性把德先生与赛先生灌输到当地即可,应当是在不同文明之间找到相尊重、相融合的部分,身体力行与教化并重,这是本片赖以生存的骨;孔与久美的心有灵犀则是本片得以升华的魂。结尾的三重梦境很有味道,值得细品。“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的下一段副歌是“I love you so” |
|
【3】好难看。文艺的拉满根本无法摆脱它主旋律铁律的底色。拍的非常糟糕和无聊,其电影只是利用了一个原型而展开无意义的电影陈设,而电影表达的细腻是透过《Danny boy》还有那张相片而改变的死亡的“刚毅”的男性力量。宛如《海的尽头是草原》噩梦重现。搭积木建设电影,可惜本片连算计观众情绪和剧情设置陷阱都不会,死板的构造。内蒙和西藏被你们拍的一丝丝想去旅游的想法都没有,作为地域电影本身就是失败的。 |
|
竟然是如此有人味且诗意的主旋律!文旅宣传片放在最后字幕就完事了,蛮好的这么个尝试。尤其喜欢两人的情谊和最后的蒙太奇处理,如果没有那行生怕大伙看不懂的字,最后直接出现实原型就好了,因为摄影很加分,在影像层面上的表达其实已经足够了。没想到宋洋和金巴的化学反应那么有意思,金巴是什么能强悍又能可爱的存在我的天啊!唱英文歌那段简直了~ |
|
你要说是一部90年代电影 我也就信了 |
|
本片“拨去孔繁森的外衣”是令人非常惊喜的手法,所歌颂的是更加广义的援藏干部和他们所维系的汉藏友情,这不会因为孔繁森一个人而停止。 |
|
主旋律唱得响亮 |
|
【1】气质独特的主旋律片,以老孔视角展开的叙事没有一味地唱赞歌,而是更多地描绘藏地的风土人情。摄影很美,节奏比较温吞,比较令人诧异的是片中这段友情的呈现竟细腻到超出想象,尤其是金巴老师某处略带娇羞的表演很难让人不多想有别样的情愫。★★★☆ |回西藏 |
|
剧本整体的节奏其实还可以再改改,“主旋律电影”这么拍确实很有新鲜感,建议以后的任务片都向这部电影学习。 |
|
完成了主旋律电影里不可思议的类型跃迁:从《绿皮书》到《爱乐之城》。几乎不关心实在的事件(诸如修水库的重大情节也只在第三幕简单提及),完全着力于抒情,头尾都是梦境,写意地勾勒两人的情谊,在藏语电影里放眼望去,似乎只在《撞死了一只羊》见过如此丰沛的梦幻段落。主创们在主流视野里隐秘进行了一次美妙的作者书写,尽管看到并理解它的观众还不够多。 |
|
作为孔繁森传记片还是太脸谱化了,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
|
B
看完更能get到cmbyn的“伟大” |
|
近年“主旋律”御用导演,却拍了一部不那么“主旋律”的进藏干部宣传片。两人在星空草地下篝火,当久美唱起《Danny Boy》的时候,一秒钟回到CMBYN!哈哈哈哈,从头到尾的boymance,如同结尾的那个梦一般。反正就还挺特别的,可以看看,绝对不讨厌。 |
|
整体有点平,故事在一些关键发展时段太粗略,但并不糟糕,主要胜在一些写意时刻,属于东方的自然和神秘主义 |
|
220816MOMA北影节6。果然藏地断背山,磕点比胶片说的还多些,确实不难看,但结尾我不喜欢。然后看了片尾几句交代的原型孔繁森和他的翻译的故事和两人的照片,原型应该更好磕,没拍出来…… |
|
断断续续看了四五次才看完,这得拿着高倍放大镜看才能看出断背山的味道吧。 |
|
画面唯美,各种中远镜头把西藏的壮美拍的很漂亮,内景和本地的民俗活动展示的很详细,看得出来片方是有用心和调查的,但剧情稍单调了一些,人物的内心活动较少,宋洋不知道是配音还是原音的问题山东话听着有点拗口 |
|
#北京首映
很清新,甚至不太主旋律。有不少诗意的瞬间和有趣的小设计。故事线非常简单,情节有片段式拼凑的嫌疑,但胜在塑造人物的笔触娴熟从容。藏区的氛围做得很好。这样一段惺惺相惜的情感,虽为彼此过客,亦是生死之交。 |
|
主旋律这样拍才是符合现在的全球影视圈主流,关于人性的细微、尊重、平等 |
|
#BJIFF No.3#网上关于本片的信息很少,看过之后属实是有几个没想到:首先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不在当代;其次本片所谓“回西藏”不在字面而有深层含义,相较而言英文片名更直接达意;最没想到的是本片开启了一种“藏地新浪潮主旋律”的全新表达方式。陈国星+拉华加这对导演组合,陈的主旋律创作经验为本片搭好了大框架并给予现实主义创作笔触以厚度,拉华加则用细腻的影像语言继续书写着藏地的故事并加入超现实的表达。从老孔一张嘴一口山东话开始,我就猜测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孔繁森,结果还真猜中。作为执导过电影《孔繁森》的陈国星又一次以全新方式和视角诠释老孔时,一切变得有趣起来,这种融合式的表达虽在一段落还有些割裂,但也许能够为主旋律创作再探新路。本片最大败笔是老孔的旁白,破坏了藏地电影那种无尽留白的意蕴。 |
|
这片子有很强的文艺浪漫气质,但又受到题材的影响,应该还是需要更深刻地去表现老孔的理想,就会有种很奇怪的割裂感。星空下唱歌那场戏,氛围感实在是有些,太过分了,好像懂了一些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