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FF2023 本届最难看的一部。能把小说改得那么难看还说花了8年时间,就算减去疫情3年就这片子还能做5年真的很无语(金智英已经改得很差了没想到这部更差)。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原著里张康明借主人公桂娜的自述输出了很多对韩国的犀利吐槽,但这些在片里几乎都整没了,桂娜的那些朋友们在韩的生活与桂娜在澳大利亚的生活形成的对比整个去掉,换成了一直考公都没考过最后自杀的一个男同学来体现韩国现状,力度减弱得根本体现不出来要“润”的压迫感,加上高我星无论是人本身还是演都显得太精明了,根本没有那种被折磨得麻木的社畜感。文字的叙述在片中应该换成实际能让人感受到的影像,但主创完全没搞懂改编的重点;二是原著几乎无处不在的女性困境都被弱化,把桂娜朋友删掉就算了,最无语是非要加了段爸爸对女儿说,“去做你想做的事吧”,抬走吧真的 |
|
当环境不适合生存的时候,动物首先是停止繁衍,然后是大迁徙。 |
|
我知道,我们都明白桂娜出走的原因。 |
|
如果你会想留在这个城市,是因为有你喜欢的人。 |
|
导致女主离开韩国的职场腐败、通勤难、阶级差异、父权制(老爸倒算开明的),国外的语言问题、孤独及文化差异,融合在这部平淡的成长电影里,高我星的表演还不错。 |
|
拍的一般。但女主每一个感到窒息的瞬间都很真实,韩国,确实是地狱一样的国家,但她出走了,且HE,倒也是一种好事了。绘本故事也不错。虽然HE,但其实很悲伤,像她的沈清里"胸口像有泥浆"一样的悲伤。女演员演的不错。 |
|
去年釜山电影节最佳影片,讲的是在首尔工作的女主,厌倦了韩国内卷的生活,于是抛弃一切独自跑去新西兰的故事。开头拍的还行,相信北上广深的朋友们应该都感同身受,但在女主去了新西兰之后,故事开始就有点流水账,流于表面了。不过女主能勇敢走出第一步,这就已经超过很多人了。想追求幸福,还是要看怎么定义幸福吧。 |
|
幸福的重新定义就是重新定义舒适区,跟在哪儿无关 |
|
来釜山电影节凑热闹,正好遇到首映,Busan Cinema Center的露天剧场很舒服。片子里的Korea换成China也一切成立,属于是东亚专属的zzzq电影了。all in all 能取暖的企鹅是幸运的! |
|
“想要守护自己,就绝对不要沉默,这是世界标准。如果感到不安的话,就去冒险。没有目标也没关系,没有人在后面追赶你。”很多人缺乏冒险的勇气,像女主的奶奶妈妈那样,隐忍着,充满希望(自我欺骗)地活着,然而,希望真的能变成现实吗?付出的隐忍究竟值不值?女主不是讨厌韩国,而是讨厌原生环境,不想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所谓向往温暖的地方,就是自由,活出自我,哪怕吃苦、孤独也不怕。所幸,她有的可选,她是幸福的。 |
|
我看过这电影的原著!逃到新西兰可不是好办法。 |
|
釜山电影节开幕作。最有意思的还是片名以及被选成韩国最大的电影节开幕作事件本身。而电影只是对移民现象的罗列,并没有去追究根本原因,改编则十分受限于小说本身,是一个不适合影像表达的剧作。(ps.开幕式上把韩国电影功劳赏颁给已故演员윤정희,来领奖的女儿说着流利的法语,这简直就是对开幕作本身最好的呼应) |
|
釜山电影节看的,像白开水一样平淡,电影的力度远逊于原著小说。 |
|
电影和原著基调类似,是淡淡的、生活化的,把困境都融入日常中来呈现。并不是那种“主角哭著大声控诉政gov”的苦大仇深式电影。
东亚人都很能共情到,那种社会氛围与日常点滴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想要逃离的感觉。看到有人大言不惭地质问“女主有什麽困境”,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引用原著的一段“有人问我为什麽不爱自己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也不爱我。不是吗?对于我这样一个人,我的国家是漠不关心的。” |
|
感觉还挺好的,没想到分这么低。"我只是讨厌寒冷", 离家的理由不可以是这个吗?虽然内容确实有点散,缺乏力度,就算在世界之间来回打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也没关系吧。/看到电影削弱原著的力度,能理解为什么分低了 |
|
請問女主的困境是什麼? |
|
明明我没有错,却还要承受这一切,我讨厌zg。 |
|
能够理解,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就像在赌气,没拉出整个社会层面的问题 |
|
光看电影名,您就说韩国伟不伟大? |
|
比起累计金钱,更应该累计幸福。但幸福与否很难和金钱划清界限,现代人不就是用付出时间去工作赚钱,然后陷入用金钱买时间的无限循环中吗? |
|
在拍什么东西啊,有个主线行吗? |
|
我们能对东亚故事反复叙述中“原画复现”吗?回到过去,改变过去,让事物改头换面变成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毛利女孩说,如果厌烦现在的生活就去冒险,然后从高楼上背着降落伞跳下去了。东亚解读是,此等低空没有调整的空间。 |
|
新西兰whv宣传片,绘本讨厌寒冷的企鹅现实版,片尾曲一出来就惊到我了,因为之前有循环过这首。
最喜欢在汉堡店探讨幸福是什么的情节
|
|
无感 |
|
片名看起来炸裂反叛,女主角即是那只讨厌寒冷的企鹅,也体现了某些对周遭生活厌倦、对幸福茫然的年轻群体,试图更改人生剧本以获得脱离固化社会的方式,出国就成了一种逃离之选,虽然这是由来已久的东亚症候群,但本片在解构式结构中放弃了故事性,却没有抓住人物立体塑造的可能性,在平庸的表演和随笔化的平行叙事中,把重点放在了似有似无的男女情愫上,放任了影片整体上的无趣和浅薄,当某些应有的对国民性的批判都被妥协掉之后,剩下的一切几乎味同嚼蜡 |
|
a|被片名“我讨厌韩国”小小地骗到,以女主角桂娜在韩国和在新西兰的不同生活环境、场景交织为展开,没有预料中的非常悲愤或恨尽一切的语气,反而更像是一种高压之下气力褪尽后的平静。自己得鼓足勇气和迈足步伐才能做出改变决定的选择,在他国人的认知中不过是非常平常和理应如此的自由,这或许是所有东亚人都能共情却都无法破局的“阵痛”。 |
|
她只是讨厌生活在韩国的那个她自己,换个方式或许更好,但是润出去这件事情还是深思熟虑才行。 |
|
如果桂娜不走的话,也许会成为下一个素熙了。但是关于父权制的压迫、阶级固化、通货膨胀等等问题对个人的压力,在时间、情感插叙中被消解了一部分进去。反而没有小说的叙事效果好了。有点可惜。 |
|
我也讨厌。幸福的定义,随着年岁的增长会变的。女主说,“这些不在乎金钱的人,都有投资股市。”啊哈哈哈。world standard:要想守护自己,就绝对不能沉默。 |
|
难看,难听。拍了个der啊这是,剪的乱七八糟,还镜头硬的掰都掰不开。 |
|
这电影拍的就跟这个名字一样直白,很好奇以后导演怎么在韩国影坛混下去,2.0。 |
|
当环境不适合生存的时候,动物首先停止繁衍,然后是大迁徙。 |
|
剧情挺无聊,拍得很白开水。但女主的精神状态是蛮普遍的,能找到很多共情的点,我们都想逃离,只是很多人没有这样出走的勇气和决心。 |
|
这部电影的出现实在是及时,很符合当下的语境,与世界大环节勾连上了。但是属于一小部分人的精神共鸣。毕竟出走的人很多,虽原因不同,但结局终指向同一处。立意宽广,但成片有些自怨自艾,尤其是剪辑太碎了,让情绪化的表达更被扩大了。 |
|
取了个犀利的标题,内容却拍得含含糊糊,弱化真实困境显得活不下去的出走行为成了一种出国散心的口头撒娇。 |
|
坏端端的怎么最后又包起饺子了 又是一部片段式共鸣电影 感触比较深的有三幕 男友劝女主不要出去的话术 见男友家人与印尼人贫富探讨的呼应 以及大多数东亚人的症结的确不是换了环境就可以痊愈的 远离不安的人群生活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骨子里不可避免地用传统价值观给人打分 与世界交互的方式也在折射着自己 |
|
内容和片名有一点关系吗… |
|
我也想去温暖的地方生活。 |
|
整体情绪过淡,在过去国内和现在国外的生活做对比时也没有很突出主题。并不是说一定要激烈,但至少也要让人看到一种无法挣脱之后的逃逸以及在新的环境中发自内心的感受自由会更切合主题吧,而不是只放大韩国家庭生活的客观问题、突出奥克兰生活的朋友众多。纵然近些年韩国电影拍的情绪淡淡的是一种时髦,但是至少也要铺垫有哲理之后才能对情绪举重若轻。倒不如按照原著把情绪处理的激烈一些。 |
|
这是一部光看片名就很容易共情但实际很难拍好的影片,因为通俗,大众,普遍的类移民问题,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拍摄是难得突破点,PS,我没看过原著。 |
|
“当韩国电影,成为欧美电影的一种类型片时” |
|
本settle在奥克兰的东亚女不知道在看什么东西 拍得啥呀这是 |
|
坦诚且勇敢的,但同时非常不喜这个剪辑。 |
|
”韩国是地狱”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韩国论坛翻译过来的帖子。楼主说”最近才意识到最适合韩国人生活的地方还是韩国”,下面的评论是”本来恶魔就生活在地狱”哈哈哈哈哈哈哈好真实的电影特别是外国人说着说着话突然问一句,我根本没听清,开始乱回。 |
|
在釜山刚看完,剧情像是韩国版的瞬息全宇宙,但是总感觉莫名其妙的薄弱。 |
|
前半段蛮好,零零散散串起诸多问题 但是逃离之后也没有等到回答,不过变好一点也是好的 就有点可惜吧 |
|
桃園的一個颱風天 |
|
很期待来着,看了半个小时就看不下去了…… |
|
韩国女生版出走的决心,主角年轻一点,轻松很多,韩国的问题几乎是东亚的问题,东亚女生的困境。
在韩企工作过,也在韩国生活过一段时间,还挺喜欢的呀,永远想念教我做第一份工资表的韩国部长。 |
|
普普通通的,有点闷。 |